描述
描述
描述

聚焦两会||中医药百年坎坷路,这些委员的提案振奋人心!

浏览:11333 作者: 来源:全科学苑 时间:2021-03-11 分类:新闻-学院新闻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在国家支持中西医结合、鼓励西医使用中成药政策的推动下,诸多中成药品种不仅在百姓健康维护,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重大疾病、慢性病、西医疑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众多的中成药品种被列入各个西医临床诊疗指南,成为一线必备药物或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必备良药。虽然对中医药“没落”“落后”的批评、贬损一直未曾停止;虽然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中医中药发展还面临着无数的困难或险阻;虽然中医药人也时不时会有许多困惑、迷茫或迟疑,但中医药人始终没有停止不前。下面小编带你看看,两会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哪些助力中医药发展的提案?

 

王阶委员提案

关于病证结合促进中西医结合标准规范和临床应用的建议

1

病证结合是西医疾病诊断加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诊疗模式,因其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深受欢迎。如难治性高血压,常需联合多种降压药,加用中药后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西药种类及用量,缓解临床症状。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病证结合作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模式之一,以其增效减毒的作用,有着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存在问题:①病证结合标准不够规范,临床应用不够娴熟;②病证结合的发展脉络和学科内涵尚不明确;③病证结合的“病”“证”取向不明确。

因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建议:①制定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规范;②理清病证结合发展脉络,界定病证结合学科内涵;③针对每种疾病,制定相应的病证结合临床诊疗指南;④开展病证结合在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中的联合攻关。

病证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能够解决西医病的问题,还能解决中医证的问题,发挥1+1大于2的效果。因此,我们应以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中的临床治疗难点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促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李惠森委员提案

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学发展

2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中医药成为一大亮点。“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2020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超3万亿元,中医药健康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集团董事、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李惠森表示。

因此,李惠森委员建议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健康产业科学发展。“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健康意识提高,特别是疾病谱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惠森表示,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科学监管、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以及合理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尚存创新及深化空间和必要。

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战略规划,科学监管中医药健康食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实中医药健康产业社会共治。他认为,虽然国家出台了健康产业的相关规划,但随着健康产业的不断扩容与消费者市场对产品服务和质量的需求增加,以及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以优化、集聚产业资源,引领中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要明确中医药保健食品的食品属性和定位,清晰界定与其他食品、药品的区别。要以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功能目录为抓手,鼓励企业继承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研发新功能新产品。要规范、指导企业和检验评价机构的功能声称研发和验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李惠森还建议,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企业、媒体、消费者为辅”的平台,强化事前指导,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企业自律、产品升级、健康知识普及等,从而实现中医药健康产业社会共治。

 

杨宇飞委员提案

让中西医并重方针在基层落地落实

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表示,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形成了特有的“赤脚医生”制度。这批能西会中的“赤脚医生”就地取材,用“一根针、一把草”为基层群众解除病痛,不仅治疗费用低,而且治疗效果好,是一种成功的分级诊疗健康卫生保障体系,避免了患者“潮涌”三甲医院。这一制度对当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杨宇飞介绍了她在北京市郊的中西医结合预防肿瘤试点工作。“我们选择一个肿瘤发病率比较高的村子作为试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依靠村里骨干力量进行肿瘤三级预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个村子5年来没有新的结直肠癌病例出现,”杨宇飞介绍,他们从结直肠癌的预防入手,全民培训并筛查,对人群进行分类,采取“三级防治”措施。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正常人群,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运动、饮食和心情为他们调节;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癌前病变展开治疗;三级诊疗针对确诊患者,通过培训当地乡村医生、区中医院医生,使患者能够在基层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

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基层仍然是中医药服务相对薄弱的环节。必须让这一方针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杨宇飞强调。

针对当前基层“西医腿长、中医腿短”的现状,杨宇飞给出了她的建议:“应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中医从业者和全科医生放开,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分开,让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同时,改变目前西医人员与中医人员结构比例倒挂问题,还需要国家卫生健康委把中医药放在一个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的位置。”

 

赵瑞华委员提案

加大妇女健康领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4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妇幼保健事业,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纳入国家战略,建立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为妇女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妇女健康是筑牢全民健康的基石。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更好地维护我国妇女健康?结合调研及临床实践,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形成提案如下。

一、将中医药对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融入中国特色健康保障和服务体系中医药在妇女月经病、妊娠病与孕期保健、产后病与产后保健、调理情志、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与围绝经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应加大对基层妇女健康保健网络中中医药服务的投入,将中医药服务逐步纳入覆盖全人口的医疗保障网和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推进中医药对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优质资源下沉的上下联动机制,提高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推动妇幼保健院“西学中”工作,注重加强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技术的学习。

二、注重优质资源整合,形成中医药促进妇女健康服务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妇科疾病谱的变化对中医妇科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不同区域间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性,推动中医药在妇女健康促进工作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协同发展”,构建发达和欠发达区域间的共建机制,不断提升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化。

1.遵循中西医并重,统筹考虑妇女疾病和健康维护的双重需要。

2.建立中医妇科“1+1”“1+N”跨地区的帮扶共建机制,提升基层妇女疾病救治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设跨学科跨领域协同的中医妇科创新团队,提高医疗、科研创新能力

建立以妇女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中医药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以“滚动建设,竞争发展,优胜劣汰”为原则,遵循“突出重点,推动整体,创新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基础、应用、产业的紧密结合,前瞻性、储备性、系统性地开展全链条、一体化的联合攻关团队,从开展临床综合评价和推进产学研医一体化等方面破解学科发展瓶颈,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的行业领军优势,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岐黄学者”的带头作用,梳理行业需求,聚集各领域专业人才,创建行业一流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团队。切实提高中医妇科医疗、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中医妇科高质量发展。

将中医药全面融入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努力践行“大卫生、大健康”“大妇幼、大健康” 是中医药人的使命和责任。


热点新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