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描述

端午||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浏览:2431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6-14 分类:新闻-学院新闻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2000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当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分享美食中感受亲情,在舞龙舞狮等旅游项目中体验非遗,本身就是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端午习俗

1. 吃粽子

端午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了,据“本草”中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包粽子用的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但吃粽子也需有所节制,肠胃病患者、糖尿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记得要加热食用,不要凉食。

1

2. 挂艾叶

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叶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2

3. 挂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深受不少人的欢迎,漂亮香囊不仅能满足爱美之心,还是中医里的一种香薰疗法。香囊佩于胸前、腰际或悬于屋内及卧室等位置,可以理气、祛风散寒、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抵抗传染性疾病。

3

4. 沐兰汤

这是和端午节结合起来的习俗。屈原《九歌·云中君》名句'浴兰汤兮沐芳华'。在端午节这天,采摘草药,水煎后倒入浴盆或浴缸内泡浴,去除污秽,以求安康。

4

5.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5

6.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6

7.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7

端午养生

每到端午节,最标志性的活动就是吃粽子,古人还会喝雄黄酒,在门前挂上艾草、菖蒲等,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养生意义。端午节前后是一年中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古人通过饮食、挂艾草等行为,达到避瘟驱邪、驱除蚊虫、芳香化湿、醒脑健脾的作用。

端午节前后,雨水较多,气温较高,湿邪、热邪旺盛。中医认为,旺盛的湿邪和热邪容易侵犯人体,打乱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引发疾病。同时,随着温度湿度的上升,各种蛇虫鼠蚁、病毒细菌也开始活跃起来,成为疾病的诱因。

1. 饮食:宜苦忌辛辣

饮食上宜吃一些性寒凉而味苦的食物,不宜吃辛辣、辛热及过于油腻的温热食物。但有一点儿要注意,吃寒凉食物要有度,量不要太大,过量会损伤人体脾胃。清热利湿,健脾养胃。夏季湿气重,常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导致人们食欲减退,因此应选择具有化湿作用的清淡食物,并且多吃一些汤、羹、汁及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食物少吃,更不宜吃狗肉等湿热厚重之味。端午节来临,粽子、咸鸭蛋、皮蛋陆续登场逐渐成为饭桌上的“常客”。中医认为,粽叶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咸鸭蛋则有清肺火、降阴火的功效;皮蛋性凉,火旺者最宜。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

消化性溃疡患者要少吃粽子,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粽子,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吃脂肪含量高的肉粽等。咸鸭蛋腌制的时间不宜过长,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者、肾病患者都不适合吃。咸鸭蛋含盐量高,多食久食容易引起血管硬化,血压不易控制,也会加重心脏、肾脏负担。皮蛋里含有氨,肝功能低下的患者要忌食。

2. 精神:宜恬静少忧郁

中医养生很注重气和,如果气的运行紊乱,气机不畅,身心都易致病。静心养生其实不难,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匀称有序,气自然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活动能量,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就会平静下来。

夏季主火,是一年当中能量最旺盛的时节,容易内心急躁,身体也会受到影响。要学会沉住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修心。要不带情绪说出自己的意见,撇开会伤人的形容词,直接沟通,做到“讲话不带情绪”。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外向的性格,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预防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做到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

3. 运动:早晚不过量

端午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氧耗量大,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以锻炼的项目有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庭院、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运动中及运动后可多饮淡盐水、绿豆汤,避免吃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

太极拳、气功或八段锦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太激烈的运动会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心情也易烦躁不安。建议酷暑最好选择练气养生运动,少在烈阳下长期暴晒,或从事激烈运动。

4. 防病:谨防热射病

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而热射病的诱因与气温、湿度、风速三大因素有关。热射病主要是因为被太阳直射时间过长所引发,因此,夏季出行应躲避烈日,尤其应避免10时~16时出行,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出门时,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饮料等。值得提醒的是,即便是身体强健的男士,也应做好上述防护措施。

夏季外出,一定要多饮水。平时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

夏季面对高温,营养膳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食物为主,平时可多喝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夏季出行,谨防中暑。

5. 起居:养阳气避炎热

端午节时值仲夏。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黄帝内经》中记载:“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长养之气。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所以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时,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1小时以内。这里要提醒一下,不能由于午睡时间短,就草率从事,亦要注意睡眠质量。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不可让电风扇直吹,最好关掉电风扇,若太热,可让电风扇往天花板上吹;空调温度易调高至26摄氏度左右,避免对着风口吹;夜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太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道中、凉台上乘凉。 夏季衣服以轻、薄、柔软、宽松为好,衣料的透气性、吸热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帮助人体散热。夏季宜穿浅色的服装,以反射辐射热。夏季刚晒过的衣服不可立即穿,否则,轻的会引起汗斑,重的会引起其他疾病。


热点新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