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描述

我和我的北中医东方学院‖刘传鑫:落红有情,恩念东方

浏览:7634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6-03 分类:新闻-学院新闻
刘传鑫:落红有情,恩念东方

1

刘传鑫,男,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8级中药分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一作/共一SCI11篇(中科院Q1两篇),总IF>36,兼任TMR现代中药杂志,TMR整合医学杂志青年编委,Journal of Herbal Medicine等SCI杂志独立审稿人。

我是中药学院15届毕业生刘传鑫,当我手捧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时刻,心情无比激动之余,感恩之情涌上心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就想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我难忘的大学生活,无奈硕士期间工作繁忙而搁置。今天,安静地坐在电脑前,轻轻地闭上双眼,回想当年在母校的成长经历,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犹如放电影一般,那样清晰和完整地浮现在我眼前。而我深知,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拥有今天难得的求学机会,这与母校的悉心栽培和“东方文化、东方精神”的熏陶密不可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让时光倒流,让我再一次重温那一段阳光而温暖的岁月。

生地篇—初出茅庐,青涩与懵懂

2011年的8月24日,在父母的陪同下我来到了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进入校园,醒目的校园文化映入眼帘,有“双禁四无”,禁烟、禁酒,无人吸烟、无人酗酒、无人打架斗殴、无人夜不归宿。当时无知的我还在心里默念这学校管的真多,但我父母的反应却和我截然不同,对学校的这一套管理赞不绝口。我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直到在后来的学习当中认识到烟酒对人身体的危害,才深刻体会到母校对每一位学子的良苦用心和尽职尽责。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一代新人,学校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来讲课,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意识到大学的目的是学知识,练技能,长本领,学校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只要我们肯努力,并不比那些一本生差。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规划和丰富我日常的大学生活。

大学期间,有幸担任了班级的宣传委员、团支书、系团总支委员等学生职务。组织参加过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大赛、辩论赛等。在一次次活动的背后,我发现班级所有同学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拓,知识的不断储备,以及人格的不断丰满。

苁蓉篇—含章可贞,至诚至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但是学院仍然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各种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总支”、“系刊编辑部”以及学生社团“音乐社”、“舞蹈社”、“书画社等组织都为大家个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药唱青春”、“3V3篮球赛”、“个人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让人应接不暇,许多同学都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在学习生活之余,我也经常绘制班级海报,装饰和丰富306教室,并打造我们自己独有的班级文化。有时,也约三五个好友,一起弹弹琴,练练曲子。我想,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给自己的内心放放假,需要一种释然、诗意和从容生活。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些学生组织存在的原因,不仅有丰富我们大学生活的需求,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为我们培养某一种爱好,或是可能培养某一种爱好打基础。因为,个人爱好背后的毅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我们任何人,能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坚持一万小时,那么他除了收获这项技能以外,还会获得毅力的培养和性格的自我完善。在大学四年的时光中,我有意识的对乐器和书法不断地进行操练,这也为我后来求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个人素养。

远志篇—三本到一本的成功逆袭

著名当代学者白岩松说“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我个人表示十分赞同。在大三一次的考研讲座上,我意识到了考研对于我人生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我的一生的人生轨迹。

从大三的下学期开始,我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中去。在那段日子里,没有寒暑假、没有任何节日,甚至没有任何周末。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和相关书籍。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准备考研的学弟问我:师兄,考研累不累?我说:考研累,但是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因为我十分清楚,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疲劳战、个人战都不可取。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升效率,并寻找良性的团队伙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在考研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结成了一个团队,这个队伍中,大家生活上相互关心,学习上相互帮助,逐渐形成一套良性循环。在最终的考研大战上,许多平时具有“学霸”光环的同学都败下阵来,而我们成为了入围人数最多的胜利者,我与我的白雪公主也都考入了理想的学校。

对于爱情来讲,我个人比较反感当今的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大学生活,诸如《致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等电影。从票房和收视率来讲,我并不否认这些是好作品,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影视作品给当代大学生营造了一种在大学纸醉金迷、沉溺恋爱的奢华印象,许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所谓的“大学爱情导向论”的熏陶,许多大学生将“上大学”等同于“谈恋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被挥霍,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我仍然继承着东方学院的优秀传统“双禁四无”,并在科研工作上拼尽全力。今天当我成为东方学院中药系2011级唯一一个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分析学在读博士,我难以抑制我内心的激动。但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思考作为一名中医药科研人员,怎样才能更好的振兴和发展中医药。

熟地篇—科研精神与人生观重塑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具有极大的差异。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类似于中医的师承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因此,学生与导师,不仅有学术上的往来,也有日常的人文关怀。

还记得,刚读硕士的时候,导师经常说我浮躁,实验方案改了又改,有时甚至一个实验方案设计2-3个月,修改20遍以上;刚写SCI接受的时候,这篇论文已经至少修改了30遍以上!虽然在硕士期间很累,但是我很清楚,我的意志再一次得到了增强,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三年的硕士研究生期间,我在导师李玉博的指导下,完成了多项课题,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毕业答辩时,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8。而这样的成绩,是许多本科毕业于二本或是北中医等一本院校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取得的。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而这一切,都是一路上“东方精神”和“东方人格”的感召。

2

知母篇—感恩、感激、感谢

毕业后,我依然在默默地关注母校的发展和动态,有时登录上官网看看有没有什么最新的活动,有时亦在微信里,查看学校的相关动态。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三个词才是我到今天最想告诉母校的,那就是“感恩、感激和感谢”。饮水思源,作为一名东方学子,我发自内心的希望母校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一代中医药青年。也许只有“三感”才能表达出我对母校深厚和赤诚的情怀。母校是我永远的家,我永远爱她。

当归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如著名文学家艾青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自从2015年从东方学院毕业之后,我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也经常回母校看看,看看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从大学城南门出发,拐进马路对面的小巷子里,一路经过一办、一教、三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里的四、五食堂,走过长满青苔的沿街老墙,就来到了第二教学楼(原门诊部)—一个寄托了无数中药学子青葱回忆的地方。校园内书声依旧,只不过这声音更加年轻。每一次的回归,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就是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眷恋。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我想用龚自珍的一句诗来结束全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热点新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