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描述

小雪 | 雪落无痕,是知止与留白

浏览:374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11-20 分类:新闻-学院新闻
小雪 | 雪落无痕,是知止与留白

小雪简介

今年11月22日为小雪,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望文生义,小雪节气是指天气开始降雪,虽然初雪雪量小,但已提示了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转入严寒的冬天。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阴阳交才有虹,小雪时节阴盛阳伏,雨水都凝成阴雪了,彩虹便不会出现。

此时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里的阴气下降,天地各正其位,不交不通。

冬为藏、为终,小雪节气后期,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冬天的特点是沉静收敛,阳气沉降。我们养生,当顺应冬藏之气以补养阴津。遵守时令法则,早卧晚起,还需注意节制欲望,如此这般自然能预防和减少疾病,让养生步入正轨。

小雪时节如何食疗

少辛多酸

冬季是一个收敛的季节,因此所有生发的食物最好少吃,尤其是辛辣,如辣椒、胡椒、花椒等,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缺水。

不过冬季适当吃酸性食物却很有益处。因为冬天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时期,酸性食物能帮助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同时酸性食物还可以美容养颜,爱美的女性更应该多吃,酸性食物包含了大量的维生素C,比如苹果或者橘子,还可以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肥甘厚味

到了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季、夏季、秋季都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冬季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

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平衡,就必须增加体内的代谢率,即增加对食物的需要量,特别是增加对脂肪性食物的摄入,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

但不宜过多,以防止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情况出现。

老年人不宜吃太多的厚味食物,但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比重。

比如鸡蛋、豆腐或者各种海产品等,不仅便于消化,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也可以增强抵抗力。

小雪之后比较适合食用热量较大的食物,比如牛肉、鸡肉、羊肉、虾肉等;蔬菜有黄豆、蚕豆、胡萝卜、葱、蒜、韭菜、荠菜、油菜、香菜等;

水果有栗子、杏脯、橙子、柚子等,红糖、糯米、羊奶、松子也是不错的冬季食品。

忌吃燥热

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

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爱吃羊肉,南方冬季爱吃甲鱼,都属于温补的食物。

但是并不是热性的食物都适合在小雪季节食用,燥热的东西吃多了容易上火,甚至产生热性的疾病。

所以从小雪开始可以多吃羊肉、甲鱼、海参等,但不要过多食用燥热的食物,比如过度煎炸、烘烤的食物,太多辣椒、胡椒、花椒的食物,烈性白酒。

太多的盐在冬季吃了也对身体不好,咸味入肾,可导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

所以冬季应该少吃盐为妙,以免“雪上加霜”,损伤人体的阳气,尤其是高血压的人更要少吃。

小雪饮食起居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小雪节气要为第二年春天做好养精蓄锐工作。

宜食温润食物

“秋冬养阴,无扰乎阳”,小雪节气既不宜吃生冷食物,也不适宜进食过于燥热的食物,以防内热出现口鼻干燥、口腔溃疡,大便干燥、口干口苦、面部痤疮症状。对于体寒者,宜适当吃一些温补食品,例如羊肉、牛肉、鸡肉等。

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如大白菜、萝卜、莲藕、香蕉、梨和苹果等。白菜、萝卜都是这个季节的当季食物,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宜食补肾食品

孙思邈在《修养法》中云:“宜减辛苦,宜养肾气。”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宜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黑色入肾,所以,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黑木耳等,也都有很好的补肾功能。

药膳调养

小雪节气天气寒凉,适合药膳进补。如杜仲牛膝汤可以补肝益肾、强腰壮膝;莲藕鲤鱼汤可以滋补气血、滋阴补肾;香菇枸杞牛肉煲有健脾补肾养肝的功效;黑豆羊肉炖当归补血益肾;荸荠冰糖饮泻内火;粥类如益智仁粥暖肾;党参枸杞粥、山药粥、茯苓粥等有健脾益肾的功效;小麦粥、大枣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养心除烦;萝卜粥消食化痰等等。

喝水别等渴

口渴时再喝水,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平时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机体干燥和内热。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还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调养

民谚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动能升阳,动助血行气畅,通过运动,可以改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快步走、跳绳、打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的出汗。

综合整理于网络


热点新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