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描述

趁“秋招”早“出招”,别把“校招”拖到“社招”

浏览:4008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10-27 分类:就创服务-就业指南
趁“秋招”早“出招”,别把“校招”拖到“社招”

金九&银十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大形势是“金九银十”和“金三银四”,也就是说每年有两季毕业生求职比较热。但还有一个情况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那就是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热得早凉得快。每年新生开学校园招聘就会开始,但毕业生应聘的积极性一个月后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这也就是从“金九”转向“银十”的逻辑。

通过对最近几场校园招聘会的观察,我们发现毕业生求职的积极性下降得比往年还快,可能要变成“金九铜十”了。其实到了十月甚至是十一月,用人单位的招聘积极性的衰减并不太明显,但随着毕业生求职积极性的衰减,穿梭于各个宣讲会却收不到太多简历的HR老师自然会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而且在毕业生积极性衰减的背景下,HR老师也很难说服自己反复到同一所高校举办宣讲会。求职的冷会逐渐催生招聘转冷,不会及时出手的毕业生可能会错失一些就业机会。

应届&往届

关于求职,同学们货比三家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把这个周期拖得太长。关于求职,我们的建议还是坚持能早不晚,特别是尽可能不要拖到毕业后,因为毕业后大家的身份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应届生”身份的问题,虽然我们认为“应届生”这个概念并不严谨,但在大家进入毕业年级后毕业典礼前说自己是“应届生”应该是没啥毛病的。也就是说,当下的2022届毕业生是妥妥的“应届生”。

毕业之后呢,2022届的毕业生还是不是“应届生”呢?如果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可能会使用“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将“应届生”这个标签再强按到自己身上。但和那时正在求职的2023届毕业生比呢?我们觉得那时的2022届毕业生如果还用“应届生”这个标签,也只能叫“政策保鲜应届生”了。而且,在公职类招考中的“保鲜”在企业招聘中好不好用,不好说。趁自己还是妥妥的应届生,干一些应届生该干的事情。

校招&社招

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各种招聘会、宣讲会,应聘的岗位都是校招岗位。如果毕业后你还是不找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到工作不满意辞职继续找工作,那时候你再求职的时候,可能就要应聘“社招”而不是“校招”岗位了。无论是应聘的难易程度,还是入职后的待遇、培养及发展,“校招”对于毕业生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校招岗位与大学生更配。大家在校招中经常会对各种岗位各种不屑,但要是面对社招呢,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可能是那个岗位太高,自己踮起脚也够不到;一个可能是那个岗位太低,在校时自己都看不上等到现在就更看不上了。校招岗位的设置对大学生更友好,适配性更高。如果你觉得社招岗位大部分与自己的期望不匹配,那检讨自己的就业期望可能比觉得岗位质量不高更有效。

校招岗位待遇更优。对于同等类别和层次的岗位,一般校招岗位的待遇更高一些。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HR老师,在社招中遇到的求职者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工作经验丰富跳槽的大咖,一种是经验丰富寻槽的小白。大咖不说了,他们的待遇自然好,但我们很少有那么优秀。小白呢?校招中被别人挑剩下的菜咱为啥要当冤大头再出个高价。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了解,为了缓解招聘难的问题,工资倒挂在不少单位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如果拿工作产出和工资付出做对比,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并不低。

校招员工发展通道更宽。校招的大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入职后用人单位多会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员工培训。也就是说,在单位的认知里你带有学生的身份,你需要通过培训和试错塑造员工身份,用人单位会带你学、教你干。社招的员工那种跳槽的大咖咱们不说,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在单位的认知里你只是换了一份工作,换了东家的你职场员工的身份没有变,单位对你进行培养的投入会减少,出现错误对你的惩戒可能会苛刻。而且,有的单位在员工发展的设计上,对校招员工的晋升渠道就先天比社招员工多,无论是否觉得公平,现实总在那里。


热点新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