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描述

呦呦鹿鸣,一鸣惊人——屠呦呦的执着中医路

浏览:8836 作者: 来源: 时间:2015-11-10 分类:新闻-新闻专栏-屠呦呦
    导语: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同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因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其父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经典故为她取名呦呦,以示爱女心切。谁曾想到,当年饱含疼爱和期许的名字,却在日后一语中的。
    上世纪30年代,中医药铺在祖国各处遍地生花。这样的环境使幼年的屠呦呦耳濡目染中医的神奇功效,也是在那时奠定了她致力学医的坚定信念。1951年,好学上进的屠呦呦如愿考取心仪的名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自此,开启了她研究医学的漫漫求索路。
    本科毕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9年,她与其他几位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神秘的“523任务”,发现青蒿素。在那里,她如鱼得水,与同伴们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关。
    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的55年里,她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正因如此,她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出自这里。尤其是1969年至1972年的3年时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所里大部分资深科学家都被打为右派,只有助理研究员职称的屠呦呦很快就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在那段艰难的时期,屠呦呦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广泛查阅中医药典籍,遍访著名老中医,并致力于那些早已被年月摧毁的故纸堆里,一点一滴地寻找着抗疟药物的信息线索。
    凭着执着与坚定的研究心态,屠呦呦带领小组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并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的提取物。紧接着,在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这个伟大的发现,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激动万分。
    然而屠呦呦并没有止步于此,对中草药的执着,让她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在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的她还并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5年后,“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并充分认可屠呦呦在此项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
    执着于中草药研究的她,于2009年编写出版《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但和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屠呦呦的学位停止在本科,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骄人博士学位,更没有院士头衔。尽管如此,却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
     
    创新青蒿第一人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不过事实上,青蒿在我国古代医典上有重要记载。尤其是五六十年代,青蒿作为中草药,被我国民间使用,以治疗疟疾。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每年约有3亿多人感染疟疾。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当时正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而我国的“523”任务,正是缘由于此。经屠呦呦等人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其中,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只是在进行临床验证前,仍需更精准的测试。因此,在经大量提取药物,安全性实验及研究员自身试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别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单体,在海南昌江疟区作首次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了青蒿素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并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2000多例,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是对抗氯喹恶性疟效果更佳。
    青蒿素是一个具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抗疟药,打破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此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至此,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青蒿素的发明,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1981年,应WHO的请求,我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其中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在会议现场,屠呦呦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因此,这一报告不仅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同时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作为中国当前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青蒿素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但在世界多国被广为应用,还源源不断地为祖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终获诺奖的“三无”科学家
    诺贝尔奖,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终极梦想。
    这个奖项,肯定的不止是个人的成就,更是颂扬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传奇。尤其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迄今为止中国首次获得的诺奖,因此,当屠呦呦获此殊荣时,对祖国的震撼可见一斑。
    早在2011年,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时,业内针对她获得的这项荣誉就有不同的意见。也就是说,当举国上下都在欢庆屠呦呦为国争得荣光时,同时也有部分人在持反对意见。
    反对人士认为,荣誉不能只给一个人,应该归功于团队。对此,屠呦呦直面不讳,她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而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青蒿素的发明,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她和背后的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
    尽管屠呦呦以谦恭的态度,将荣誉归功于团队。还是有人对屠呦呦“三无人员”身份而获奖产生质疑。他们认为,一个只有本科学历,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又非院士头衔的屠呦呦何以能镇得住这种至高荣誉的大奖。但原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却为她正名。通过查阅相关非公开资料,得出结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素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由此可见,屠呦呦不管是荣获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医学奖,均无可争议。
    客观地说,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和学历等有很大的关联,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成就彰显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学识,以及在某种专业上所取得的旁人难及的硕果。屠呦呦尽管只有本科学历,但多年来从未停止对医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至于具不具备博士学位或院士等外在头衔,根本阻挡不了屠呦呦发光发亮。而经由屠呦呦改写的中国医界历史,也必将促使中国医界进入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中。
    至此,在世界医药学史上,青蒿素的诞生,挽救了全球无数生命。作为伟大的抗疟新药,它不止是一种中草药,更是维系人类健康的和谐音符。因而,正如屠呦呦所说,科研不是争名逐利,只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将美好与和谐永久的传递下去。(资料来源于网络)

    20190627113826430

    20190627113826222



热点新闻
描述